当前位置:萧萧暮雨>玄幻魔法>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> 第247章 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47章 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(1 / 6)

晚清时期的老百姓盼望着袁世凯早一日推翻清政府,但他们不知道的是。

清政府得以灭亡除了袁世凯的北洋新军,还有另外一个关键因素,那就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。

严格说起来,全国爆发的革命彻底让清政府奄奄一息,而袁世凯就是最后挥刀的那个人。

要不是革命党在全国各地大规模起义,清政府还不会这么快灭亡。

在晚清历史轨迹中,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。

可要问哪一件历史事件影响最为深远,那毫无疑问就是辛亥革命。

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,在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。

更为关键的是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,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,建立起共和政体,结束君主专制制度。

而说到辛亥革命,就不得不提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昌起义。

“袁世凯组建了清末最强军团,北洋六镇,这支军团后来就成为了灭亡清朝的关键因素。”

“当然,最终导致清朝灭亡的另一個关键因素,就是当时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党了。”

“从1895年10月到1911年4月,革命党人进行了十次武装起义,无一例外全部失败。”

“一开始大家认为起义失败是因为慈禧还活着,但慈禧死后,孙中山、黄兴精心筹划,集中了同盟会精英发动的黄花岗起义,仍以失败收场。”

“这场起义失败导致的影响,用孙中山的原话说,我党精华,付之一炬。”

“由此孙中山认为,革命党要想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,估计还要进行20年的持久战。”

“然而令孙中山没有想到的是,就在黄花岗起义几个月后,武昌的两个小革命团体。”

“文学社和共进会组织的一次起义,却阴差阳错地推倒了多米诺骨牌,最终令清王朝土崩瓦解。”

“1911年,蒋翊武等人在武昌黄鹤楼举行会议,将之前的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,蒋翊武任社长。”

“文学社成立后,积极开展活动,在湖北新军中发展会员。”

“蒋翊武为了发展会员,还参加了新军,他的公开身份是新军第21混成协41标三营左队班长。”

“当时湖北新军编练有一镇一混成协,官兵合计16104人,这其中文学社成员占比约五分之一。”

孙中山:武昌起义成功了,真是太好了,我们这边也要准备发动起义。

黄花岗起义失败后,他正闷闷不乐,想着可能还要和清政府打持久战。

没想到,好消息来得这么及时,居然有革命同志马上就要成功了。

得知惊天好消息,别说是他,就连同盟会的一众成员也是欣喜若狂,忍不住喜极而泣。

为了推翻清政府,他们同盟会发动了太多次的武装起义。

可一次都没有成功过,起义全部以失败而告终。

就在他们斗志落到谷底的时候,令他们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了。

算算时间,距离武昌起义的时间不远了。

于是乎同盟会的一众成员纷纷请求孙中山做好配合的准备,一旦武昌起义如期成功,他们会好立即响应。

“文学社在新军中积极扩大组织的同时,同盟会的外围团体共进会也把目标转向湖北,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。”

“不过,即便按照这个趋势发展,武昌起义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,毕竟革命力量还是太弱了。”

“但就在这时,清政府送上了一份大礼。”

“1911年5月,清政府公布了筹备多年的责任内阁名单。”

“看到这份名单后,举国华然,十三人的内阁,旗人竟然占到九席,其中皇族七人,而汉官却只占四席。”

“如此扯淡的权利分配,瞬间让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寒心。”

“清末政治格局,无论是保皇派还是革命派,力量都不强,真正强大的是立宪派。”

“当时真正的保皇派就是八旗少壮派的那一小撮,革命派主要是留学生和会党,数量也很少。”

“立宪派是些什么人呢?广大的地主、绅商、大部分汉人督抚、各省新军,包括袁世凯的北洋军,乃至一些中下层旗人都属于立宪派。”

“这是非常强大的一个群体,强大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,同盟会都不得不极力拉拢。”

“然而清政府中的顽固派却不在乎这群人的感受,什么责任内阁,什么参政议政,想都别想。”

“立宪派苦等多年,却发现自己被耍了。”

“一时间许多人认清现实,转身投入革命。”

袁世凯:都到了如今地步,朝廷还想着牢牢把控权力,既然朝廷不仁,那就休怪我不义了。

朝廷在筹备责任内阁,他一直是知道的,而且也有他的一席名额。

但他想要的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名额,而是想把自己的人尽量多的安排进内阁。

唯有如此,他才有可能掌控内阁,独揽大权。

但如今十三人的内阁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