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萧萧暮雨>历史军事>靖难攻略> 第23章 爷孙较劲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3章 爷孙较劲(1 / 2)

“陛下,曹国公回来了。”

黄昏,当武英殿内响起司礼监太监的声音,此刻正在处理奏疏的朱元璋爷孙二人先后抬头。

“传他进来吧。”朱元璋放下手中朱笔,同时看向一旁的朱允炆:

“你好好听听高煦的回答……”

“是……”朱允炆毕恭毕敬的作揖,而此时殿内也响起了脚步声。

李景隆带着宫中太监走入殿内,太监手中还托着一个木盘,上面放置着考题和答卷。

“臣曹国公李景隆,参拜陛下,太孙……”

李景隆一入殿内,当即便对朱元璋爷孙行了五拜三叩之礼,但朱元璋此刻的心思全在朱高煦的答题上。

“起来吧,让我瞧瞧这小子如何作答。”

朱元璋向托着答题的太监招手,太监见状也快走上前,并呈上了三十二道答题和策题答卷。

对于这些答卷,朱元璋一张张的翻看,而朱允炆也起身走到了他的身旁,与他共同查看朱高煦的答卷。

前面的三十二道题,朱允炆不是很懂,但他能从朱元璋的眼神中看出朱高煦回答的如何。

眼下,朱元璋的眼睛之中带着一抹慈爱,显然朱高煦回答的不错。

当然,比较起这个,朱允炆更想知道朱高煦是怎么回答最后一道策题的。

只是朱元璋翻看的速度不快,他也只能耐心等着。

倒是此刻站着的李景隆,他眼观鼻、鼻观心,显然他对于朱高煦的答卷十分放心。

“高煦这小子,倒是答的不错。”

看了一刻钟有余,朱元璋终于开口说出了第一句评价,而这份评价也决定了朱高煦的前途。

哪怕不看最后一份策题的答卷,朱高煦在他这里,也已经通关了。

不过,当朱高煦的最后一道策题答卷出现时,朱元璋心底还是不免升起一丝新的期待。

他将策题揭开,露出了后面的答卷,而此刻旁观的朱允炆也将目光投到了答卷上。

对于策题的回答,朱高煦的回应并不算多,仅有一页纸,三百余字。

可就是这三百余字,却是看得朱元璋心花怒放,同时看得朱允炆心中一紧。

“好!”

瞧着这份削藩答卷,饶是朱元璋那颗沉寂已久的心,也不免激动了一些。

朱高煦的答卷,简直就是他心中削藩问题的最好回答。

既保全了自家儿孙的富贵,又不至于让他们威胁正统,这份答卷,好得很!

“来人!把这份答卷给我裱起来,送到春和宫给太孙挂起来。”

朱元璋对朱高煦的回答很满意,因此忍不住让人把这份答卷裱起来,送到了朱允炆的寝宫之中。

这样的话,让朱允炆的脸色有片刻的动容,但他很快就恢复过来,在众人未曾察觉的第一时间作揖祝贺:

“皇爷爷,高煦如此大才,理应赏赐些东西。”

“赏!”朱元璋把答卷放下,爽朗笑道:“着户部拨发二十匹绢,五百锭钞给这小子!”

“孙儿领命……”朱允炆开口回应,同时眼神示意司礼监太监去拟旨。

“这小子……”朱元璋高兴的来回走动,中途一直抚须,高兴之情依然不受控制。

李景隆见状也不开口说什么,而是静静等待朱元璋的安排。

倒是朱允炆却笑着开口道:“既然皇爷爷觉得高煦有才干,何不让他归北,为朝廷镇守边疆?”

“嗯?”听到朱允炆的话,朱元璋笑着转过头来,满意点头道:

“这话不错,不过这小子年龄尚小,况且没有什么老师教导他,我得先给他寻一个老师,教他一两年后再送他回北边。”

“允炆,你且去翰林院寻几个有才品的学士名录来。”

“是……”朱允炆听到朱元璋的话,当即也笑着作揖回礼,紧接着带着司礼监太监退出了武英殿。

在他退出的同时,朱元璋也看向了李景隆:“好了,你先退下吧,让人继续盯紧这小子。”

“是,臣告退……”李景隆见状退下,朱元璋也看着他一点点退出武英殿,脸上的笑意丝毫不减。

只是,当李景隆退出武英殿的时候,朱元璋的脸一下子僵硬下来,表情慢慢变得平淡,最后甚至有些阴鸷。

他转过身去看了一眼剩下的三十二份考题,浑然没有了前一秒为朱高煦表现而高兴的状态。

望着他的状态,一名站在角落,身穿斗牛服的武官也走了上来。

“高煦这小子,看样子值得我托付,他和老四都不错。”

朱元璋背负双手,脚步沉稳的走向了武英殿的一扇窗前。

在他眼中,朱允炆和李景隆离去的背影十分醒目,而他身后的那名武官也躬身作揖:

“陛下,殿下的举止正常,自入军营以来,并未与朝中官员牵扯,唯与魏国公有过三次会面。”

“嗯……我知道了,允恭我还是放心的,至于这小子……”

朱元璋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,双目有几分茫然:

“他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,我也就不怕他会像老三老五一样了,这小子随他爹……听话。”

尽管朱元璋这么说,但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