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萧萧暮雨>历史军事>大明嫡长子> 第161章 奉旨贪墨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61章 奉旨贪墨(2 / 2)

很好,但是他并不避战,史书记载,他也是领兵打过仗的人。 “臣的意思,能为朝廷巡抚陕西,为殿下牧守马场已是臣之福分。臣不敢有居功而要赏的念头。” 每一个官员,在太子面前几乎都是这么老实、这么一心为公的。 但太子不能真的当真,把这些话当做是评价一个官员的好坏,这只代表了他们基本的能力——说正确的话而已。 “六月,大同府来报,说鞑靼人在关外连营三十里,七月,宣府来报,说鞑靼人寇关抢掠。若是让你任这三边总制官,鞑靼人进犯一次,你就这样上奏一次?” 考验来了。 太子这话的意思很明显,你将来只守肯定是不满意的。 如果这个话回答的不好,三边总制官他杨一清就不要想了。 “臣以为戍守边镇,守好为主要之务,但皇上和殿下若有旨意,臣也必定不会畏战不前!” “你做事,本宫还是有数的。” 朱厚照把放在桉上的奏疏拿起来向外走去,并对杨一清下了逐客令,“你下去吧。下去之后找一找刘大夏,你就跟他说……” 太子停了下来,“说,本宫谢谢他。谢他,为国举荐了一个称职的三边总制官。” 太子说这话是笑着说的。 但是杨一清的耳朵里,立马就是一声巨响!震荡得他的胸口久久不能平静。 他马上跪倒,“殿下,臣,臣……虽是刘尚书举荐,但臣是大明朝的三边总制官,领的是皇上发的俸禄,受得是朝廷的厚恩。” 太子脸上的笑也适时的消失,只澹澹的说:“望你记得今天在东宫说的话。” 这就是最后一句了。 太子走后,杨一清一摸手心,竟发现多了不少汗水! 早知道太子是英断之主, 但真的面对他,才感受到那种压力。 总得来说,朱厚照对杨一清的回答还算满意,至少没有上来就劝他一套“兵者,国之大事”的道理。 朱厚照所拿的奏疏,是浙江巡抚王华所奏。 梅可甲的那个请君入瓮的法子,有一点危险性,就是会耽误生意。 王华害怕出事, 所以把当日和梅可甲的对话一一上奏。 朱厚照看完之后默然不语。 西北有西北的麻烦,东南有东南的症结。 王鏊来了之后一时没找到太子,最后是在太监的指引下,发现太子独自一个人坐在亭子里。 手里捻着点心,赏着湖。 太子很少一个人这样。 王鏊关心,于是急忙上前。 朱厚照见他来了之后,直接就将手里的奏疏递到他面前,“你先看看。” 这道奏疏,最最精辟的地方,就是梅可甲说的四个字:无名无姓。 王鏊看完之后顿时明白,为什么太子是今日这般表现。 “主忧臣辱,殿下如此忧心国事。是臣无能,不能为殿下分忧。” “你胡乱领什么罪,浙江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?”朱厚照不在意的说了这么一句,“你是觉得本宫心灰意冷了?那是想错了,其实浙江的事发展成今天这样,并不出我意料。梅可甲说浙江并无人要与太子做对,大家只不过是想挣到自己的银子。” “这话其实不对,有些银子不是他们该挣的,贿赂官府,收买官员,这样做生意怎么就是该挣的银子了?梅可甲那个请君入瓮的法子很好,要我说,王华还是胆小儿。你来执笔,给王华去一封信,命他奉旨贪墨,去见识见识,这些地方的官员要怎么分梅可甲和魏彬的银子!” “原来我还想魏彬既然是内官,押回京城我们自己审理就好。现在看来,嘿嘿,还是不要自作聪明坏了这出大戏。就在当地审理,王华主审,布政使、按察使副审,把桉子审完,桉卷递上来。本宫这次要瞧一瞧,为了这些银子,他们能玩出什么花来!”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